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674节(2 / 3)

常怀远派遣自己的牙军押运军粮,跟着队伍出动,昨夜扫荡了那么多达官显贵,军粮自然是不缺——武宁军战后抚恤都已不是问题。

正午之前,难民们已是分队离开徐州城,作为一个战士向自己的家乡进发,有一品楼修行者与牙军甲士随行,他们无不信心饱满。

同样,有一品楼的人在,也能有效约束他们的行为,让他们不至于胡乱杀人,把造福桑梓的大户人家给屠了。

黄瑜、章颢等人同样是分队随行,他们带着不少预备官吏,都是要取代州县原本官员的。除此之外,他们手中有一份至关重要的东西。

那是一品楼给予的大晋新法,即《同光律》。

在肃清州县无良权贵后,黄瑜、章颢等官吏,要按照《同光律》的条例,在一品楼修行者的帮助下,给百姓重新划分田亩,帮助他们重建家园,并改造地方秩序。

这里面的重中之重,无异是建立各级国人联合会。

这也意味着,这是一场完整的革新战争,清楚旧势力不过是个开头,传播新思想新学说与新法,建立全新的地方管理制度才是重头戏。

虽然新秩序极可能只是短暂建立,会随着吴军大军的到来而被取代,但百姓们只要真正拥有过公平正义,见识过真正的光明,往后就将无法再忍受压迫剥削与黑暗。

正所谓,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

就这样,浩浩荡荡的革新战争队伍,精神抖擞的从徐州城出发前往武宁各地。

赵宁就站在场边目送。

每一队人马经过他面前时,队伍中的百姓都会转头向他行军礼,高呼为公平正义战斗到底,而后挺胸抬头器宇轩昂的踏上征途。

这等场面,看得方小翠、孙小芳、薛长兴等人皆是心神激荡。

第七五零章 两难(上)

“我现在很想去一趟河北。”站在赵宁身边的杨佳妮,看着一支支队伍从面前经过,略显突兀地说了这么一句话。

赵宁呵呵一笑:“想去便去,我总不会拦你。”

杨佳妮转头瞅了赵宁一眼:“你就如此确定,我去了河北不会闹事。”

“当然。”

“你倒是对我挺有信心。”

“我是对大晋的事业很有信心。”

杨佳妮沉默下来。

她想去河北,是打算去看一看彼处的世道风貌。

赵宁眼下在徐州做的事,一方面让她感受到了浓烈的危机。

一夜之间,赵宁就能凝聚这么多平民百姓的力量,让对方甘愿化身为战士,为了大晋皇朝的目标而战,那么可以想象,一旦时间稍微长些,很多地方的百姓都会成为大晋战士,他们可以爆发出来的力量堪称无与伦比。

此时此刻,面对赵宁高超的行事方法、铁一般的事实,杨佳妮几乎已经确认,她之前反驳赵宁的那些话,太过想当然了。

另一方面,杨佳妮并不反感平民百姓,为了掀翻压迫剥削奋躯而战,恰恰相反,因为有起码的善恶观与是非观,她颇为认同这种行为。

哪个正经人,愿意看到达官显贵相互勾结,肆意欺压平民鱼肉百姓呢?哪个正经人不想看到世间多一些善良美好?

“也不是所有的达官显贵,都是罪行累累之辈,乡绅教化乡里,地主保障地方耕种与粮食,很多人都有些造福桑梓的功劳。

“那些中小地主,其实有很多都是勤勤恳恳之辈。

“他们的家产是世代辛劳累积的,农忙时自己参与劳作,与自家佃户相处得颇为融洽,双方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局面,反而相互依存。”

杨佳妮忽然开口,眼神认真。

赵宁并没有接话,一笑置之。

彼此之间没有继续交流。

道不同不相为谋,话不投机半句多。

赵宁从没有认为所有地主大户都该死,相反,大晋朝廷善待造福桑梓之人,也不会去戕害不曾鱼肉乡里的大户。

现在大晋的官员,都是传统士子出身。

但天下不该有地主,也不该有佃户,这是赵氏认为最大的道理。按照干将的话说,生产资料得掌握在百姓手里,劳动成果得用之于民。

强者不能剥削弱者,哪怕弱者认为那不是剥削;国家更不能剥削国人,哪怕国人心甘情愿。

这跟“人是自由的,但没有卖身为奴,放弃自己作为人的权利的自由”,是一个道理。

赵宁之所以没有反驳杨佳妮,是因为不必反驳。若是杨佳妮连这点认知都不能保持,她也就没法继续为吴国而战。因为那是不义之战。

人不能认为自己是错的,在做错事。

人得认为道理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
队伍尽数离开,徐州城外空旷下来的时候,扈红练来问赵宁,是不是要拆除那些棚子,赵宁的回答是不必拆也不能拆,理由只有一个:

日后可能还用得着。

杨佳妮听出了赵宁的意思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