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新朝的理想之治。当今文经学无法提出改制的具体措施时,《周礼》填补了这种空白。
&esp;&esp;但是,用后世的眼光来看,《周礼》的经济措施,近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之后才出现的“极权主义与统制经济” 14 。
&esp;&esp;回到新朝,无论是王莽、刘歆这两位主脑,还是具体负责这些改制的官员,如负责“王田私属令”的张邯、孙阳,负责六筦、人送外号“智囊”的折威侯,羲和鲁匡 15 等人,都没有意识到,这种“极权主义与统制经济”,几乎就是法家,或者说是用法家的措施在推行,这就导致一个奇异的后果:失败的改制未必有太坏的影响,成功的改制可能才是王莽覆灭的重要原因。
&esp;&esp;第一类是早早失败的措施。
&esp;&esp;“王田私属”是较为纯粹的儒家改制,也寄托着王莽最大的希望。然而,令下仅仅三年,始建国四年,这道法令就在事实上被取消了 16 。原因不难想象,要实施王田制,首先要丈量土地,“搞土改”。这得有大量忠诚可靠的人,耗费相当大的财力,还得掌握切实的丈量办法。其次,当时的社会相对稳定,天下承平日久,各地利益集团盘根错节,就算测量了也未必能够推行下去。以当时的水平,光丈量就得花费若干年,结果皇帝希望一纸法令就完成改制,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。
&esp;&esp;而禁止奴婢买卖是和王田制相配合的政策,王田制不能施行,奴婢改私属也就无法坚持。况且,奴婢改私属只针对私人,对于官奴是不涉及的。
&esp;&esp;但王田制虽有过于理想的因素,却不能简单斥之为复古的空想。